联华证券
你的位置:炒股安全配资平台-网上配资查询-杠杆配资知识-联华证券 > 联华证券 > 炒股怎么融资融券 神秘鲜虞几度闻,中山鼎篆解前尘——中山国的兴衰(上)
炒股怎么融资融券 神秘鲜虞几度闻,中山鼎篆解前尘——中山国的兴衰(上)

发布日期:2024-08-11 03:50    点击次数:178

炒股怎么融资融券 神秘鲜虞几度闻,中山鼎篆解前尘——中山国的兴衰(上)

神秘鲜虞几度闻炒股怎么融资融券,中山鼎篆解前尘;若非古墓留遗迹,乱世枭雄何处寻?

在中华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,北方燕赵大地上,曾经存在过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家——中山国;但中山国并不是恪守周礼制度的诸夏国家,而是由北方的戎狄部落所建立的。具体来说,是鲜虞中的白狄部落国家,中山国君的姓氏,有有子姓一说,也有姬姓一说,氏名则为“有易氏”。

因为不属于‘诸夏’、也就是华夏国家,而是夷狄所建,所以从中山国立国开始,中原诸夏国家就视中山国为‘北方之大患’,时刻想要吞并消灭之;因为这个原因,历代史书中,除了西汉刘向编纂《战国策》时,曾在全书最后单独编有“中山策”一卷(九篇)之外,其他史书中,只有《吕氏春秋》稍加提及,而另外的史书,就罕见中山国的记载了。

即使是单独编写中山国历史的《战国策.中山策》,在其文中,写到有关中山国本身历史的篇幅,也远远不及同时提及的其他诸侯国的内容,只不过是借中山国之名,来介绍叙述当时牵扯到中山国的相关历史进程,也就是说,中山国在《中山策》中,仅仅相当于一个历史背景而已。

中山国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典故,却是一个反面形象的的寓言故事——“中山狼”,用来形容那些恩将仇报、心地心地歹毒之人。因为无关本篇文章的内容,这里就不再详细加以介绍了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阅读。

至于为何后世的史书大多对中山国语焉不详,这其中还有一个比较尴尬的原因——二十四史之首《史记》,是司马迁所作,而司马迁家族,就是曾任中山国相邦的司马賙(司马憙)的直系后裔;司马憙相中山国有功,还为中山国立下‘伐燕夺城、辟启封疆,列城数十’的大功,被中山王厝封为‘仲父’,赐“死罪三世无不赦”的特权。此后,司马憙三次出任中山国相邦。

但司马憙虽然功劳赫赫,可玩弄权术的水平更高,在国内一手遮天,把持朝政,不但获取了中山王厝的信任,还使得继任的中山王姿(名字由‘妾子次虫’四字组合而成,但这个字打不出来,以同音字‘姿’代替)因年少无知、不熟政事而一味宠信依赖自己,继续把持中山国大权。

司马憙为了专权,甚至唆使中山王姿冤杀了有功的中山国大将季辛,大伤中山国人之心;中山国诸将及大夫们对此愤愤不平,以后再也无心练兵与处理政务;中山国从司马憙掌权后期开始,军心涣散,民心不稳,国家的内政外交也开始走下坡路,可以说司马憙是导致中山国衰亡的第一责任人(就好比南宋的贾似道一样)。

司马迁生活的西汉时期,人们把家自己族的名声和道德水准看得非常重要;司马迁就是司马憙的直系后裔,司马氏家族世代为史官,司马迁肯定有大量的中山国史料,知道祖先的事情。而祖先的名声和事迹又如此不堪,那么他实在不好将这些都给写出来。

要写中山国史,就不能不写在此期间占有重要历史地位、身为中山国的重臣的司马憙;可如果直接写了,那么司马迁所在的司马氏家族,以后在朝廷内外的地位就尴尬了;所以,思考很久之后,司马迁在写《史记》时,没有将中山国列入“世家”之中,也就是不为中山国写史了,以免让世人知道自己家族之前的尴尬事。

而同样的道理,千年之后,司马氏的另一位家族成员,宋代的司马光在著写另一部历史巨作——《资治通鉴》时,因为与司马迁当年同样的原因,故意不写易姓历代名人事迹(中山国灭亡后,末代中山王‘尚’改姓为易),其原因也在于此。

汽车股全天下挫,蔚来跌超7%。消息面上,蔚来7月交付量为20498辆,同比增长0.2%,环比下降3.4%。比亚迪7月销量约34.24万辆,同比增加30.6%。吉利汽车7月的总销量为15.08万部汽车,同比增长约13%。理想汽车7月交付新车5.1万辆,创月交付量的历史新高,同比增长49.4%。小鹏汽车7月交付量为11145辆,同比增长1%,环比增长4%。

题外话说完了,下面进入正题————

中山国的前身’鲜虞’,它的名字首次在史书中出现,是在周幽王八年(前774年)的《国语》记载中;当时,周王室太史在回答向其询问‘迁国’事宜的王室卿士郑桓公时,就说到——成周雒邑的四周,有姬姓诸侯十六家,异姓诸侯六家;除此之外,还有“非天子之子、母、弟、甥、舅”血缘关系的蛮夷、戎狄部落散居,其中,就包含了‘鲜虞’部落。

鲜虞,是白狄部落的一支,也属于姬姓(或者子姓)成员之一,最早是在现在的陕北绥德一带游牧定居,后来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一带活动。而‘鲜虞’之名,就出自于河北北部的鲜虞水,即今天源出于五台山、向西南流淌,最后注入了滹沱河的清水河;鲜虞水流域,就是是鲜虞白狄部落东迁后的主要活动区域。

到了西周晚期,鲜虞白狄部落联盟开始扩大,主要由鲜虞、肥、鼓、仇由等几个小规模的部落所组成;周平王东迁之后,周室对四夷的控制力下降,鲜虞联盟逐渐开始了扩张势力范围的行动。

周惠王十六年(前661年),鲜虞部落联合出兵,攻击了诸夏成员中的邢国,第二年又攻击了卫国,邢侯不敌而出逃,卫侯(喜好仙鹤的卫懿公)则战败被杀;后来,还是第一代诸侯盟主齐桓公伸出了援手,联合宋、曹两国出兵,才挫败了攻伐中原诸侯的鲜虞部落,挽救了邢国和卫国。

再后来,位于鲜虞西南面的晋国逐渐开始强大起来,并继齐国之后成为第二代的诸侯霸主,而鲜虞部落正好处于晋国的北方边境上;因此,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势力范围,晋国与白狄(赤狄)部落,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战争,而鲜虞部落少有获胜,其活动范围被晋国逐渐挤压、吞并(但之间也有融合,晋文公重耳、晋襄公驩两代晋侯都是白狄的外孙,晋国卿士狐氏,也是白狄人)。

对鲜虞部落联盟的征伐,晋国采取的是先伐鼓、肥、仇由等鲜虞的下属国家(部落),最后再消灭鲜虞主体的军事战略。周景王十五年(前530年),晋上军将中行吴伐鼓,经鲜虞境内直抵鼓都昔阳(河北晋县),控制了鼓国。当年八月,晋军灭肥(河北藁城),俘肥国国君,将肥国之地都纳入晋国治下(其实是卿士中行氏私属)。

第二年冬天,得知鲜虞国内空虚、防备疏忽的消息后,中行吴再统大军前进,攻破了鲜虞最主要的城池——中人城(河北唐县西北),鲜虞人退往太行山中暂避。周景王十八年(前527年)秋,中行吴又率军伐鼓,将鼓国也变为晋国的属国。六年之后,鼓国被晋国彻底吞并(也纳入了中行氏的势力范围中)。

面对晋国咄咄逼人的攻势,鲜虞人也不甘示弱、抓住时机反击;周敬王十三年(前507年)秋天,鲜虞人出兵晋国的平中,大败驻守晋军,还俘虏了晋国的勇士‘观虎’,干脆利落地报了晋军灭肥、鼓,占领中人城的大仇。

周敬王十四年(前506年),携平中大胜的威势,鲜虞人在国内最险峻、最有防守价值的中人城(河北唐县)正式建国;因为中人城之内有山丘耸立,所以鲜虞便自号“中山国”;这是中山国名称在史书中的第一次出现,及其国名的由来。今天山西、河北的滹沱河流域,灵寿、平山、晋州等地,都是中山国的疆域范围。

周敬王十五、十六年(前505年、504年),为了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全,晋国出兵两次讨伐中山国,获得全胜;强大的军事压力使得新建国的中山国疲于招架,顾此失彼;实力对比巨大的情况下,中山国只得对晋国服软,之后便逐渐成为了晋国的附庸(其实是晋国卿士们的附庸)。

周敬王二十三年(前497年),晋国六卿发生了激烈的内讧,因此无暇顾及远在北方的中山国;被晋国压得抬不起头、几乎要被灭国的中山国才从晋国的重压之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,随后又开始介入到晋国卿士之间的纷争和内斗中。

周敬王二十六年(前494年),正当晋国六卿内战打得如火如荼之时,中山国趁机与齐、鲁、卫三国共同联合起来讨伐晋国(趁乱攫取利益);此战中山国取得了晋国的棘蒲(今河北赵县)。

周敬王二十九年(前491年),在卿士内斗中落败的晋国中行氏家主中行寅、范氏家主范吉射,因躲避其他卿族(智、赵、魏、韩)的追杀,于是从封邑朝歌逃到邯郸,又从邯郸逃奔鲜虞中山国境内,请中山国庇护。

之前说过,晋国中行氏原是中山国的死敌,中行吴几次讨伐中山,占据了中山国大片土地;但中山国为了削弱晋国的实力,让晋国的内乱继续进行,于是接纳了中行寅、范吉射及其家眷和残余的中行氏、范氏势力,并把他们安置到新占领的原晋国属地柏人(河北隆尧)去居住(背后有齐国的支持)。

为了报复中山国收留中行氏与范氏、意图干涉晋国内政,周敬王三十一年(前489年)春,晋国赵氏宗主赵鞅在联合了智氏、魏氏、韩氏三家、取得了六卿内战的胜利后,亲自“帅师讨伐鲜虞”,一举攻克了中行氏与范氏残余势力所居的柏人,中行寅、范吉射只得逃奔齐国,从此告别了晋国的政治舞台。

随后,赵鞅回军再击中山,给予要想干涉晋国内部事务的中山国沉重的军事打击,此后二十多年间,史书上对中山国的记载一片空白,可见赵鞅这次下手之狠。

而范氏、中行氏最终落败后,其宗族四散,家主逃奔了齐国,两家在晋国的封地被智氏、赵氏、魏氏、韩氏全部瓜分;中行氏之前辛辛苦苦征伐鲜虞中山国所得到的北方领地,大部分都归属于赵氏所有。

周元王元年(前475年),赵鞅去世;在去世之前,赵鞅给赵氏宗子赵毋恤留下了遗嘱,吩咐其接掌赵氏之后,一定要尽早出兵消灭北方包括中山在内的诸戎族部落,为赵氏后续的发展扫清障碍。

赵毋恤继任赵氏宗主后,在赵氏和诸戎的领地接壤一带连续发动了伐戎战争;周元王六年(前470年),赵毋恤最终达成了赵鞅的遗愿,灭与中山国同出一脉的白狄无终国。但赵氏在消灭无终国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物力和军力,对北方领地的控制力不断下降;因此,鲜虞中山国趁机出手,又占据了大量原来其他同族部落(被赵氏吞并的)领地,并继续与赵氏展开对抗。

之后,晋国最大的卿士家族智氏,其新任家主智瑶继位后,用计灭了中山国最后一个属国——仇由国,清扫了中山国的外围;周贞定王十年—十二年(前459年至457年),身为晋国最强大卿士家族家主的智瑶,为了扩张智氏的势力范围,于是几次讨伐中山国,攻取了‘穷鱼之丘’(今河北易县),直插中山国腹地,占领左人、中人(河北唐县)等两座重镇,中山国受到来自晋国(卿士家族)的最致命打击,国家实际上不复存在。

周贞定王十六年(前453年),自恃实力超群、私兵强大的晋国智氏家主智瑶,想要以武力消灭不听其命令的赵氏,反被赵氏联合魏氏、韩氏来了个绝地反杀,自己被杀,智氏也宣告灭亡;而没有了智氏所施加的压力、国内出现短期权力真空情况之后,赵氏家主赵毋恤(赵襄子)抢先出手控制了原属智氏所有的中山国,将中山国旧地变为赵氏所领有的属地。

三家灭智后不久,晋国魏氏家主魏驹(魏桓子)去世,其孙魏斯继承了魏氏家之位,这就是将来参与‘三家分晋’,创建了魏国的魏氏第一代诸侯——魏文侯。

魏斯继承魏氏后,任用贤德、注重农耕、开展贸易,很快使魏氏强大起来,实力几乎追上了强大的赵氏;而智氏灭亡后,赵氏在事后的‘分赃’中所获得的利益远大于魏、韩两家,因此魏斯便向赵氏家主赵毋恤提出要求——平分中山国土地,让魏氏也能从中获取利益。

当时,赵毋恤已老,心气、精力、斗志都不如当年灭智氏之时;为了团结魏氏,稳定赵氏目前的优势局面,赵毋恤没有和年轻的魏斯硬顶,而是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。

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后,赵毋恤于周考王九年(前432年),在尚存的中山国公族后裔中挑选了一名合适者,立其为(傀儡)中山国君,在名义上让中山国得以复立,都城仍定在中人城;然后,赵毋恤让魏斯将其女‘倾’嫁给中山君为正妻。

就这样,在赵毋恤的让步下,赵、魏两家共同控制了复立后的中山国,而中山君名为国君,其实是赵、魏两家的傀儡。这位被赵、魏控制下傀儡中山国君,就是中山国在史书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君主——中山文公(身后追谥)。

周威烈王十二年(前414年),中山文公在国都中人城去世,其长子‘窟’(魏斯之女所生)继位,即中山武公。

在这之前,周威烈王元年(前425年),赵氏家主赵勿恤去世,谥号赵襄子;而赵襄子死后,赵氏发生了内乱,赵襄子的侄孙赵浣(赵献侯)与赵襄子之子赵嘉(赵桓子)相互争夺赵氏宗主之位,互不相让,因此赵氏经历了时间的内讧,大大动摇了赵氏统治的稳定基础。而被赵、魏两家控制多年的中山国,也看到了有利的复国机遇。

中山武公继位后,趁着赵氏内乱、控制力下降的好机会,于赵浣(赵献侯)重夺赵氏家主之位的那一年、也就是自己继位的第一年——周威烈王十二年(前414年),暗中结交、拉拢了中山国中不服赵、魏控制的鲜虞人势力,于其间培植亲信,积蓄力量,对赵、魏两家在中山国的驻守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抗争。

趁着赵氏内乱、魏氏与中山国不接壤的时机,中山武公带领中山国的鲜虞余众成功摆脱了赵、魏两家的控制,离开太行山区,东迁到平原地带,并将都城由中人城迁到顾城(河北定州市),重新建立了独立的中山国政权。

中山武公复国以后,积极加强军备,加固顾城的城池防备,并仿效中原华夏诸国的礼仪制度,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,对复立的国家进行了初步的治理。另外,中山武公还调整了国家的外交策略,与东边的齐国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,以加强可以抗衡赵、魏干涉势力的外部助力。

大约在周威烈王十八年(前408年),在位仅仅六年的中山武公于顾城去世,身后谥号为‘武公’;中山武公也是史书记载中,第一位有“公”谥号的中山国君主(中山文公属于后代追谥,其去世后很久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谥号)。

中山武公去世后,其子‘恒’继位,即中山桓公。即位之初,年少贪玩的中山桓公自不理政事,喜欢与近侍们彻夜狂饮,饮宴嬉闹。中山百姓因此对其十分不满,一度安定繁荣的国家也开始动荡不宁。

中山桓公继位后,原本的死敌——晋国赵氏(这时候的赵氏,虽然已经在实质上成为了国家,但名义上还是晋国的卿士,所以不能称为赵国),在庸碌无能的赵献侯统治下,国力开始衰败中落;而经过中山武公精心治理的中山国,对赵氏的的威胁也越来越大,中山国在对赵氏的战争中,已经是节节胜利的状态。

因此,赵献侯去世后,新继位的赵氏家主赵籍(赵烈侯)为了消除来自中山国的隐患,便向魏氏(同理,这时候魏氏还不能被称为魏国)求助,请魏氏出兵消灭中山国。

而魏氏家主魏斯(魏文侯)早就有吞并中山国之意,但之前一来中山国君是自己的女婿和外孙(中山文公、中山武公),直接动手总有些不好意思,二来魏氏的领地和中山国之间还隔着赵氏的领地,要是赵氏不同意的话,魏氏军队还真不好越境发动对中山国的攻击。

现在,中山国已经是中山桓公在位了,魏斯和这个外曾孙又没有什么感情(中山桓公的祖母,是魏斯的女儿),下手攻伐没有心理负担;而之前制约魏氏出兵的因素(赵氏领地隔绝双方),因为赵籍的主动请求也不存在了,那么魏斯对中山国出兵之举,就水到渠成了。

但魏斯虽然同意帮助赵氏消灭中山国,也不是全没条件的——魏斯向赵籍提出,赵国要把智地(山西省永济市)作为给魏氏攻打中山国的回报,划归魏氏所有。对这个条件,赵籍没有办法拒绝,只得同意了。

智地,原是智氏的封邑,位于魏氏领地的北部;智氏灭亡后,赵毋恤趁机将其收入赵氏领地,成为压在魏氏头上的一块巨石。而经过这一次的努力,魏斯终于得以解决这块多年来的心病,将智地收入魏氏囊中。

周威烈王十八年(公元前408年),在解决了与秦国的西河战事之后,魏斯开始策划进攻中山国。起初,魏斯派出的是战国初期的第一名将——吴起率军出征中山,但中山武公生前给国家奠定的基础尚在,强大的魏氏军队在吴起的率领下,居然首次攻伐中山国而无功返回。

吴起铩羽而归后,魏斯这才知道中山国的利害,于是改派魏氏名将乐羊率军出征,再伐中山国。

即使有名将乐羊的出色指挥,而魏氏军队也称得上训练有素、士气高昂,但就算是这样,魏氏军队也在中山国境内苦战了三年之久;直到周威烈王二十年(前406年),乐羊才终于攻破中山国国都顾城,灭中山国。

城破之际,中山桓公率领不愿投降的鲜虞族人退往了太行山中,继续坚持抵抗,不断发动反击,破坏魏氏在当地的占领。

而魏氏军队虽然成功占领了中山国疆域,但剩余的中山国人一直不服,叛乱时有发生,局势仍然很动荡。因此,魏斯便封能力超群、意志坚定的的魏太子击担任中山君,又把中山国重镇灵寿(河北平山)封给了灭中山国的功臣乐羊,让他率部驻守中山国,以镇压反叛;魏氏名臣李悝则出任中山国相,辅佐兼任中山君的太子击治理中山国。在太子击、乐羊、李俚等人的强有力手腕治理下,中山国的局势一度稳定下来。

在国家被魏氏占领期间,率残部退往太行山中的中山桓公于逆境中逐渐觉醒、奋发起来;他立志要兴复国家,驱逐魏氏。之后,中山桓公率领这不多的鲜虞余部,以太行山为根据地,进行了不屈不挠、顽强抗击魏氏的复国斗争。

至于中山桓公的复国之路炒股怎么融资融券,将在下一篇中详细叙述。

发布于:天津市